二战期间日本的黑市价格
张一苇
原创文章
2018/12/24

本文由智堡翻译,原文为公开版权内容,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堡的立场和观点,译文仅供教育及学术交流目的使用。

原文标题:Black Market Prices during World War II in Japan: An Estimate Using the Hedonic Approach,作者:Masato Shizume,发表日期:2018年11月,原文链接:https://www.imes.boj.or.jp/research/papers/english/18-E-17.pdf,译者:张一苇

2016年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的《在这世界的角落》中,描写了二战动荡中一位普通日本女性小铃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片中有在珍贵的白糖意外泡水后,糊里糊涂的小玲前去位于吴港的黑市买糖并迷路的剧情桥段。

二战期间日本工业向生产军用物资的倾斜加剧,并征调民间物资补充军部的后勤所需。包括配额供给制在内的“战祸”,乃至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工业的全面崩溃,对日本国内市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中断,最终反映在当时“蓬勃发展”的地下黑市,以及黑市商品价格的飞速通胀上。

过去学界从未针对二战日本黑市价格开展过研究。今年11月,日本中央银行 (BOJ) 货币与经济研究所 (IMES) 讨论论文系列发表了早稻田大学教授、IMES研究员鎮目雅人 (Masato Shizume) 的最新成果,论文中以五大类商品的黑市价格构建了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对“捕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和战后个别产品的实际价格波动趋势”做出了第一次尝试。

概要

本文构建了一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日本五种商品(大米、甘薯、土豆、鸡蛋和白糖)的黑市价格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这是对捕捉二战战时和战后个别产品的实际价格波动趋势的第一次尝试。为此,我采用了效用估价法 (Hedonic approach),这是一种在构建价格数据时根据商品质量(包括交易对手方和交易地点的特征)进行调整的方法,以获得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的估价。

数据显示,

1)这些商品的黑市价格在二战期间出现飙升,临近终战时每季度通货膨胀率达到40-80%

2)与战时通胀开始前的1934年水平相比,终战时的黑市价格已经上涨了50多倍(甘薯)或700倍(白糖),表明战时通胀比战后更加严重;

3)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因产品而易,大米和白糖价格均在战时见顶,而甘薯、土豆和鸡蛋的通胀峰值则发生在战后;

4)城市地区的黑市价格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关键词:价格形成;黑市;二战;效用估价法;经济管制

1. 前言

本论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日本商品的黑市价格中获取有关数据。这是编制这类数据集的第一次尝试,使我们能够探索在战时和终战之后自由市场中货物价格的实际趋势。

在二战战时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其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1949年记录下来的1934-1936年间基于平均价格单位的官方零售价格指数高达243.4。为了应对价格上涨,政府在战时和战后对商品的分配过程和定价均采取了直接管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实现其目标方面做无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正规途径发放的商品变得越来越稀缺,城市地区的大多数消费者只能从黑市购买他们的日用必需品。最后,即便是政府也不得不在黑市上以远高于官方定价的成本购买商品。

请付费会员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登录后添加评论...